與頂尖學府 MIT 合作
時代基金會秉持著『協助國內產業發展‧促進區域經濟繁榮』之宗旨,引進國外知名學府之資源,協助會員企業產業升級。合作學校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(MIT),定期提供最新科技新知與培訓課程資訊,促進國內產業與全球產業經濟接軌。

Service

Epoch–MIT/ILP
產學聯絡計畫
Epoch-MIT/CSAIL
產研合作計畫
Epoch-MIT/Sloan
高階主管培訓計畫
Epoch-MIT/TIGER Project
能源研究計畫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以創新與科技聞名於世,該校擁有全球最優質的師資及研發團隊:6所學院、33個系所及數百個實驗室;歷年來已經「產出」95位諾貝爾獎得主,而透過MIT授權的專利更是不勝枚舉。除學術研究外,產業合作及創業精神更是該校的傳統。根據2015年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IT的調查報告,MIT校友已創設超過30,000家公司,創造逾460萬人次就業機會,以及每年1.9兆美元營業額。

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(MIT/ILP)創設於1948年,緣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政府委託麻省理工學院進行重大技術研發,並將成果授權予企業開發。自1993年以來,MIT與時代基金會(Epoch Foundation)共同合作深耕的 時代基金會-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 (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, MIT/ILP) ,已為國內20家領導企業引入最前端的技術暨產品開發資源,以及科技創新管理新知,成為各會員企業掌握全球研發脈動及市場趨向、拓展國際網絡的「窗口」與重要資源之一。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400餘位會員代表前往MIT進修及觀摩,逾百場的專題研討會於MIT所在地美國麻州波士頓舉行。

成為 Epoch - MIT / ILP 會員企業,您可以取得第一手研發資料庫(Knowledge Base)資料、將MIT 數百個實驗室作為您外部研發伙伴及智庫,獲得最新國際研發新知,快速提升產品研發與創新價值。
【2019 MIT ILP-Epoch 台灣年會】Less Artificial, More Intelligence: Challenges of AI as a New Industry

Members

全球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科技最重要的研發重鎮─MIT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CSAIL),向來引領資訊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里程碑。近年來,在網路通訊、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、語音科技、分子生物運算、觸覺介面及電腦視覺等領域,MIT CSAIL更帶領科技研究及產業的潮流與趨勢,引爆一波創新科技革命。

1998年,時代基金會與MIT電腦實驗室(MIT LCS)及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AI Lab),成立「Epoch-MIT/CSAIL 產研合作計畫」,提供台灣企業直接派員前往兩所實驗室,實際參與技術研發的機會。

2000年6月,「Epoch-MIT/CSAIL產研合作計畫」促成台達電子與宏碁公司加入『活氧聯盟Oxygen Alliance』,與美國惠普(HP)、歐洲的諾基亞(Nokia)及飛利浦(Philips)、日本電話電報(NTT)共同參與研發新一代人性化電腦。

2005年,廣達電腦與CSAIL簽訂「TParty研發計畫」、2010年簽訂「Qmulus研發計畫」,2019年簽訂「AI Medicine研發計畫」,為台灣立足於全球資訊業第一線舞台打下厚實的根基。

(*註: MIT LCS / MIT AI Lab 於2003年合併為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, CSAIL)
MIT CSAIL 產學合作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–史隆管理學院計畫』是贊助MIT史隆管理學院之「Asia Pacific Initiative」。該計畫主要研究亞洲地區之經濟動力,旨在協助、加強亞洲各國釐訂經濟政策之能力,對亞洲產業界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報告,並研究促進亞洲各國間最有效之合作模式。

時代基金會贊助此項計劃,旨在促進該計劃研究台灣之產業政策與發展問題。目前史隆管理學院提供短、中、長期經營策略課程 (Sloan Fellows, Sloan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),協助企業培訓中高階主管。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於1991 年由 20 家台灣企業共同成立,以協助產業發展,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為宗旨。創會以來,即與國際一流學府如 MIT,進行長期產學合作,協助台灣企業參與國際前端技術交流,派遣資深人員赴海外受訓等形式,充分運用頂尖學府的研發,並投資創新資源,以找尋企業發展利基。

1998年,從培育社會未來的人才出發,以Epoch School 培養未來社會和產業需要的人才,20多年來已有超過3,000名學生受惠,造就80個以上的優秀新創公司。2008 年開始輔導創業團隊,2012 年以 Garage+ 創業育成中心為名,是亞太區唯一NPO支持新創企業的典範。2015年至今,已有超過71國近2,000個國際新創團隊申請,安排上千場媒合會議,並有1/3以上的新創團隊,獲得資金投資或企業合作機會。30年來,陸續有更多企業支持時代基金會,為台灣企業接軌國際資源、深耕創新及培育人才,為社會注入永續發展的活水,共創更美好的世界。

Members

MIT 能源中心(MIT Energy Initiative, MITEI)為麻省理工學院應對全球能源挑戰而成立的跨領域研究中心,研究領域涵蓋新能源技術、能源轉換和儲存、能源經濟和政策、以及能源與環境等。MITEI 與產官學各界合作,共同推動能源技術應用和商業化發展,以實現能源轉型和永續發展。

台灣天然資源稀缺,能源98%仰賴進口,面臨未來能源短缺、淨零碳排的需求,2023 年時代基金邀請 MITEI 策劃「Taiwan’s Innovative Green Economy Roadmap(TIGER) 計畫」,分析全球能源趨勢、分享能源技術資源,在淨零碳排挑戰之際,協助台灣產業資訊同步全球,持續企業競爭優勢。

Members

目前無活動

科技聚焦

顛覆大型結構裝置設計的創新工具

MIT 推出模組化設計平台 Voxel Invention Kit (VIK) ,利用鋁製電路方塊快速拼接大型互動裝置,具高強度、內建感測器,且可重複組裝,成本低廉。未來有望應用於智慧家居、建築等領域,展現高效靈活的設計潛力。

more

即時優化機器人行為的互動式框架

MIT 與 NVIDIA 合作開發 ITSP (Inference Time Policy Steering) 框架,使用者可直覺修正機器人行為,無需重新訓練,大幅提升任務成功率。未來可應用於智慧製造、人機協作與服務型機器人,降低成本並提升使用體驗。

more

量子運算低溫技術新突破

量子電腦由量子位元(qubits)所組成,而熱量會導致量子位元出現錯誤,因此量子系統通常在接近絕對零度 (-273.15°C) 的超低溫環境中運作。然而,現有金屬電纜傳輸數據的方式,會將熱量帶入超低溫環境,使冷卻裝置負荷增加,讓量子電腦難以大規模擴展。 MIT 副教授Ruonan Han與Dirk Englund的研究團隊,共同開發創新的無線通訊方式,透過兆赫茲波 (Terahertz, THz) 進行數據傳輸。此技術採用微小收發晶片與天線陣列,以「背向散射」 (Backscatter) 的方式傳輸訊號。這些晶片約2×2毫米大小,可放置於量子冰箱內。研究顯示,採用兆赫茲波取代傳統金屬纜線,能顯著減少超低溫冷卻裝置的熱負載,耗電量減少高達10倍,且資料傳輸速率更高。目前已實現 4 Gbps 的傳輸速度,未來將進一步使用毫米直徑的塑膠光纖,以實現更高的傳輸率與絕緣性能。同時,收發器晶片和兆赫茲鏈路具CMOS相容性,可以採用 CMOS 晶片的標準製程構建,能夠整合至目前的系統和技術。 此研究晶片由 Intel University Shuttle Program 製造,論文發表於 International Solid-States Circuits Conference。 MIT 團隊正持續探索更高效、更具成本效益的兆赫茲波晶片生成技術,以進一步推動量子科技的發展。

more

Members